YPE htmlhtmlheadtitle data-vue-meta=true对《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人物分析 - 哔哩哔哩*近重读了《百年孤独》(范晔 译)这本书,时隔近三年,再次读这本书时当年的感动仍在,于是我想趁现在有时间,写一点关于《百年孤独》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当然都是我自己的见解,也可以算是写给我自己看的,同时我也想分享出来和其他一样看过这本书的——不管你是看得懂还是看不懂——一起讨论讨论。以下是我写的对于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这个人物的一些分析,如果你看了之后对于你理解这个人物有所启发,那我很高兴,如果你觉得我写得不好甚至很烂,就请退出,而不要在评论区里说些和讨论不相干的话。提前说明,以下我写的这些,如果你看过这本书,应该就能理解大概的故事看得懂,如果你没有看过,那么就还是不要看了为好。
先从奥雷里亚诺的出生说起。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之后都简称奥雷里亚诺)出生之时,就注定与众不同,他不像一般的孩子那般大哭大闹,而是大睁双眼,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父亲看到后欣喜地说儿子有腹语能力,其他人说他以后会成为一个预言家。后来随着奥雷里亚诺慢慢长大,在他身上真的出现了不定的预知能力,但是*后,这能力却没能为他预知到自己的死亡。
奥雷里亚诺渐渐长大,学会了金银匠工艺,能用黄金打造出精美的小金鱼。后来又和蕾梅黛丝结婚,但因为一场意外蕾梅黛丝死去。之后他顺势加入自由党参加了长达二十年的战争。
如果没有发生战争,奥雷里亚诺或许会成为一个金银匠,一辈子做着小金鱼。这里我为什么说如果没有发生战争而不是如果蕾梅黛丝没有死呢?是因为我觉得不管蕾梅黛丝有没有死,奥雷里亚诺都会去参加战争,他之所以娶了蕾梅黛丝,是因为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注定将会参与这样一场战争,以为自己会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度过一生,他确实是有打仗的天赋,他的预知能力也正是为他打仗而赋予的。
书中这样描述奥雷里亚诺的传奇: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过三十二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与十七个女人生下十七个儿子,一夜之间都被逐个清除。他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他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大难不死。他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他官至革命军总司令,从南到北、自东至西都在他的统辖之下,他也成为*令政府恐惧的人物,但从不允许别人为他拍照。他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的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他一向身先士卒,却只受过一次伤,那是在他签署尼兰迪亚协定为长达二十年的内战画上句号后自戕的结果。他用手枪朝胸部开了一枪,子弹从背部传出却没有损及任何要害部位。经过这一切,留下来的只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孔多街道。然而在那天清晨他带着二十一个人投奔维多利奥·梅迪纳将军的时候,甚至连这事也没期望过。
照这些经历来看,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了,但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后的晚景却很是凄凉,连他自己,也在战争的摧残下变了样。战争中的奥雷里亚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在他被抓,被押送到马孔多执行死刑之前,另一部分就是在这之后。
在面对行刑队之前,奥雷里亚诺参加战争的契机是从岳父那里开始的,他亲眼看到了作为保守派的岳父在选举中换选票的事,那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他觉得保守派都是些骗子,于是慢慢地加入了自由派,为着自由派口中的自由而战。那时的奥雷里亚诺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冲动,且拥有着一身正气,从他反对医生狂热的杀人灭口的行动,并说他什么派也不是就是一个屠夫就可以看出来那时的他还是一个正义的人。
于是他和他同龄的二十一个人发动起义,踏上战争的不归路。不久后战争结束了,自由党人战败,奥雷里亚诺被捕判处死刑,行刑地点在他要求的马孔多。这时不知从哪里开始的流言说处决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人都会被干掉,于是没人敢对他执行死刑,在*后不得不执行的时候,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及时出现救了奥雷里亚诺一命,于是又一场战争爆发了。
奥雷里亚诺赶去里奥阿查解救革命家将军维多利奥·梅迪纳,赶到时他却已被处决,于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推举为革命军统帅。但此时,自由党根本就没有什么力量与强大的保守党抗衡,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武装起义,结果自然都是失败。
其实在书中从这里开始就可以看出,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战争,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自由党的领导人那时正忙于谈判争取国会席位,称他为冒险主义者,根本不代表本党立场。并将他归为土匪一类。”奥雷里亚诺自己也知道,“只要党内那些混账东西还在乞讨国会的位子,我们就得接着浪费时间。”尼卡诺尔神甫也感慨:“这实在荒唐,基督信仰的卫士摧毁教堂,共济会的人却下令重建。”所以自由党也好,保守党也好,一切只不过是一场权力的争夺,利益的谈判,都是一场文人的闹剧,而那些真正在战场上厮杀的军人,就成了这场闹剧的牺牲品。
此时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还是个真正的军人,真正的革命者,他一心想推翻保守党的理想还没有改变,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属于那个虚假的自由党了,他在为自己的尊严而战,于是他嘲笑了说为了伟大的自由党而战的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你是为了一样对谁都没用的东西打仗。”其实这也是奥雷里亚诺*后性情大转变的铺垫。
在奥雷里亚诺还没成为统帅而只是一个上校时,他只需要听从上级的命令,凭着一腔热血,将自己的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为着“伟大的自由党”这一对谁都没用的东西去打着一场艰难的战争,即使他被捕,判处死刑,也无所畏惧,因为对于军人来说这样就算是自然死亡了。
但当他成为革命军的统帅后,要考虑的就不只是这么点了,他要掌控全局,要考虑如何打这场仗,考虑手下人员有多少,武器有多少,考虑队伍的行军路线,战略布局,这些压力都如山、海一般向他袭来。
*初他考虑到如果要打破战争的恶性循环,就要放下自尊,与内陆武装取得联系,于是他这么做了。然后,他发现放下自尊还不够,还需要有阴谋诡计和伪装欺骗,秘密销毁停战文件,想要穿越一千五百公里的原始森林直捣首都。*后,想要赢得战争这些还不够,他还要成为一个冷酷无情、没有人性的战争机器,杀掉那些挡在他面前的人。他枪毙了在战争中交的朋友蒙卡达将军,把将军遗孀的房子化为灰烬。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慢慢地像变了一个人,变得冷酷无情,没有人性,即使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上校悲伤地敲下发报键“马孔多在下雨”,也未能在奥雷里亚诺心中激起涟漪,勾起对家乡的回忆;蒙卡达将军也对他说:“我担心的是,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斗了那么久,琢磨了那么久,*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这样一来,你不仅会变成我们历史上*专制*残忍的独裁者,而且还得枪毙我的乌尔苏拉大姐来抚慰你的良心。”奥雷里亚诺也不为所动,他的心正在活活腐烂。(这里我想到了魔兽世界里阿尔萨斯带上面具后丧失人性杀死他的父亲)。
但即使这样,他放弃了这么多,每天在地图上看着军队的行军路线,看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思考这,考虑那,发动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从内陆打到沿海,又从沿海打到内陆,每天考虑战局疲惫到厌倦,仍然打不赢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战争陷入僵局。
奥雷里亚诺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感受到了战争的虚无,他下意识地在与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的互通电报中聊起家常,自己却没意识到,他也不再写下诗行,甚至对战事感到厌倦,不再看战况电文,每天只是睡着觉,毫不管事。
此时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惶惑的心灵永远失去了平静。起初他他陶醉于凯旋的荣光、不可思议的频频得胜,濒临显赫声名的深渊,正是在那时,他作出决定,包括乌尔苏拉在内,都不得靠近在他身旁三米以内,他到哪里都待在副官们用粉笔画出且只有他一人能进入的圆圈中心,从那里发出简短却不容置疑的命令。之后顺势,所有起义军都承认了他的权威,至此,他站在了权力的*高点,但也从此刻开始,他也站在了孤独的顶点,于是在当天夜里,一种将伴随他终生内在的寒冷直入他的骨髓,即使烈日当空也让他不堪其苦,*后竟成了习惯。(这里我想到了《三体》里雷迪亚斯在当上面壁者后惧怕太阳)。
奥雷里亚诺大权独揽却在孤独中陷入迷途,权力越大,就觉得身边越没有人可信,似乎每个人都会对他产生威胁,那时他常说:“*好的朋友,是刚死去的朋友。”他厌倦了战事无常,身陷这场永无休止的战争的恶性循环中总在原地打转,只不过一次比一次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道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总有人待在粉笔圈外,手头拮据的人,儿子得了百日咳的人,因为受不了嘴里粪便一样的战争味道而想一睡不醒、但仍鼓足*后的气力报告的人:“一切正常,我的上校。”正常恰恰是这场无尽战争*可怕的地方:什么都不曾发生。
在这个地方,我猜想,之所以战争会陷入僵局,一是自由党和保守党力量悬殊,奥雷里亚诺无法取得进展;二是自由党高层的混账东西还在争取自己的利益;三是保守党的人也能从这场战争中获得利益,所以故意不打破僵局;四是虽然奥雷里亚诺势单力薄,即使占优势的保守党要彻底打败他结束战争也不容易,反正战争打到*后,受苦的是百姓,得到利益的是政客,那些人可能还希望战争一直继续下去呢。
于是后来六个律师来和奥雷里亚诺进行会谈以求打破僵局,但当听完他们的发言后,奥雷里亚诺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的意思是,我们只是为了权力而战。”他笑了,感到一丝讽刺意味,原来这场战争不是为了自由党也不是为了保守党,只是一场权力的争夺而已,于是他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是为了权力而战,既然是这样,我们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赫里内勒多上校当即表达困惑:“抱歉,上校,这是背叛。”
是的,奥雷里亚诺不再是从前那个奥雷里亚诺了,他背叛了曾经想要打倒保守党的理想,*终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这实在太可悲、太讽刺了。他将权威压在赫里内勒多身上,随后在军事法庭上判处他死刑。之后乌尔苏拉问询赶来,并对他说只要一看见赫里内勒多的尸体,不管他在哪里都会亲手杀了他。
有了乌尔苏拉的点醒,那天晚上,他终于得以反思自己,自己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般孤独境地,就好像皮肤上长了一层角质,即使苦苦挣扎数小时也无法抓裂孤独的硬壳,因为这孤独已在战争中与他融为一体。
他想起自从那个遥远的午后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他唯一的快乐时光就是在金银器作坊里打造小金鱼的时刻,这也是他想借此安度晚年的愿望。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即平凡地度过一生。
于是他带上赫里内勒多,让他帮他结束这场战争,这时他终于能为自己的自由而战,而不再为抽象的概念,不再为政客见风使舵、翻云覆雨的口号而战,*终赢得一场比胜利更艰难、更血腥、代价更高昂的失败。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奥雷里亚诺终于能变成一个普通人回到家里,他在这个时候应该就已经想好了,等战争在实际上和形式上都结束了,他就自杀离开世界,不让别人对他评头论足,所以面对那些唾骂,指责,他也毫不在乎,并且忙于销毁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痕迹,不让别人嘲笑。
奥雷里亚诺回到家中,他对时光在家中侵蚀出的种种令人心碎的细微创痕毫无察觉,而任何一个还保有鲜活记忆的人,像他这样长久离家后归来都本该有触目惊心之感。墙上石灰墙皮脱落,角落里肮脏蛛网絮结,秋海棠落灰蒙尘,房梁上白蚁蛀痕纵横,门后青苔累累,然而乡愁的精巧陷阱徒然虚设这一切都没能勾起他的忆旧伤怀。就连乌尔苏拉,唯一能够看透他的不幸的人,面对那些半个多世纪的操持给她留下的种种创伤与疤痕的这些磨难,也无法在他心里激起分毫怜悯,“对不起,这场战争把一切都毁了”。
他在心中寻找感情腐蚀殆尽的所在,却没能找到,这一切,都已被战争抹去,从一个金银匠少年,到如今的自由党统帅,这期间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停战日的清晨,这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后的时间了,这一回终于要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在*后的时刻面对军队的军号声,他变得像年轻时面对一个女人的酮体一样感到双膝发软浑身震颤,*终还是陷入了怀旧的罗网,隐约想着自己如果娶了她,或许会远离战争和荣耀,做一个无名的匠人、一头幸福的动物。
这里的“她”我猜想指的应该是庇拉尔·特尔内拉,因为**,他已经娶了蕾梅黛丝,所以这里不可能是蕾梅黛丝,第二,除了蕾梅黛丝和庇拉尔·特尔内拉,书中并没有对其他女人的描写,奥雷里亚诺连那些在夜里上到他床上的女人的面都没见过,第三,奥雷里亚诺和庇拉尔·特尔内拉有一个儿子,所以这里指的很可能就是庇拉尔·特尔内拉了。
在尼兰迪亚协定签订仪式上,奥雷里亚诺一心想快点结束一切,所以没有在仪式上浪费时间,其实也是不想加大其中的讽刺意味,他只想平静、快速地结束,于是对于手下的求情也毫不理会,*后快速地签完文件结束了仪式。
这里有写一个年轻人带来了七十二块金砖列入上交清单并索要收据,这个年轻人就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里的那个上校。
之后奥雷里亚诺朝胸口开了一枪却没有死,这里我想一方面是像他之后说的仅仅为了嘲弄庇拉尔·特尔内拉的预言,一方面可能也是想自己死的体面一点,所以才在庇拉尔·特尔内拉说小心嘴巴后改变计划朝胸口开枪,但是命运的捉弄,还是让他逃过了死亡。
之后,共和国总统践踏尼兰迪亚协定,不给老兵发抚恤金,从这里又可以看出来,果然并没有所谓的保守党、自由党,有的只有利益的争夺,战争受害的仍然是底层人民,那些政客,都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混账东西。于是奥雷里亚诺非常生气,显得想再发动一场战争,且旧日的同袍也都支持他,但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并不是仅仅因为他往家里看了一眼,而是他想不能再让战争毁掉这个家及这片土地了,他还是隐忍了下来,从此奥雷里亚诺在家安心打造小金鱼。
但是政府却又来打扰他甚至想为他颁发勋章,而且还正好赶上了狂欢节,这一举动确实让人觉得像是有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加剧其中的讽刺意味,讽刺奥雷里亚诺亲手发动战争却又亲手出售胜利果实以结束战争,就好像是他在为那些政客们在战争中谋利(战争结束时肯定上缴了巨大的财富),所以为他颁发这讽刺的勋章。
奥雷里亚诺很愤怒,恨自己年轻时没能有勇气在发动一场战争将保守党消灭干净,但其实再来一次,结局也只会是一样的。后来他的十七个儿子被暗杀,总统又想送来花圈,他觉得无法再妥协下去了,他以为他的那般愤怒是自己重获了力量,其实那只是他心中残存的*后一分高傲的余烬。于是他放下尊严到处筹钱,请赫里内勒多帮他再发动战争,但此时他们都已经太老了,再没有年轻时那般精力了,赫里内勒多拒绝了他,当他是老来发狂,所以才会说:“噢,奥雷里亚诺,我知道你老了,可现在才明白你比看起来的样子还要老得多。”
奥雷里亚诺*终彻底屈服了,屈服于凄凉的晚景。他不再出门,甚至除了去厨房连作坊都不离开。在他死去的那个下午,他*后一次有意落入怀旧的陷阱。
他走出门外,混在好奇地人群中观看游行。他看见一个女人穿的金光闪闪骑在大象的脖子上。他看见哀伤的单峰驼。他看见打扮成荷兰姑娘的熊用炒勺和菜锅敲出音乐节奏。他看见小丑在队尾表演杂耍。*后当队伍全部走过,街上只剩下空荡荡的一片,空中满是飞蚁,几个好奇的人还在茫然观望时,他又一次看见了自己那可悲的孤独的脸。
在书的后半部分还有几个值得说的点。**个是乌尔苏拉能够看到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鬼魂,而奥雷里亚诺却看不见,这里说明奥雷里亚诺经过战争变得非常理性,一个极度现实的人是看不见鬼魂的,家里的其他人之所以能够看见游荡在家中的鬼魂,是因为他们都是感性的,特别是乌尔苏拉。
第二个是乌尔苏拉回忆往事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并非她想的那样,由于战争的摧残而丧失对家人的情感,实际上他从未爱过任何人,包括妻子蕾梅黛丝和一夜风流后随即从他生命中消失的无数女人,更不必提他的儿子们。她才想到他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样为着某种理想发动那些战争,也并非像所有人想的那样因为疲倦而放弃了近在眼前的胜利,实际上他成功和失败都因为同一个原因,即纯粹、罪恶的自大。她*终得出结论,自己不惜为他付出生命的这个儿子,不过是个无力去爱的人。
奥雷里亚诺真的是个无力去爱的人吗?好像是的,因为书中并没有描写奥雷里亚诺任何有爱的情景,不管是对家人,对朋友,甚至对妻子蕾梅黛丝,他之所以会娶蕾梅黛丝只是年轻一时的冲动罢了,他不给这个世界留下关于他的任何痕迹就说明他是个自私的人,既然他都不关心、不在乎周围的、甚至母亲的感受,那么谈何有爱呢?但书中也并没有完全否定了他不想拥有爱,他写信给乌尔苏拉说“爸爸就要死了,照顾好他”,在与身处马孔多的赫里内勒通电时下意识地聊起家常,在停战日的清晨他隐约想着如果娶了她,或许会远离战争和荣耀,做一个无名的匠人,一头幸福的动物。这些都表面他曾经心底里是有爱且渴望爱的,这不仅仅是奥雷里亚诺,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是因为战争让奥雷里亚诺丧失了这部分情感,变得麻木,即使面对仍然关心他、爱着他的乌尔苏拉,他也刻意回避,丝毫感觉不到其中对家人的爱意。
第三个是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在躲避军官的搜查后的出一个结论:奥雷里亚诺·不过是一个伪君子或懦夫。他不必理解上校何必用那么多言辞来解释自己在战争中的感受,其实用一个词便足够:恐惧。那么,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口中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在恐惧什么呢?我想是在恐惧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主宰支配他人,甚至决定他人的生死,所以权力是战争中*有魅力的东西,而权力越大,人就越担心周围的人会夺权,他就越害怕,进而越孤独,安享晚年的愿望就越不可能达成,所以当奥雷里亚诺达到权力的顶峰后,突然觉得寒冷难耐,陷入孤独,周围所有的人都仿佛离他很远,都不可信,这就是奥雷里亚诺尽管并没有意识到但在心底所感觉到的恐惧。
*后总结一下,奥雷里亚诺是个孤独的孩子,从他出生开始就命运就注定了,青春期时父母的无法理解造就了他成年后特有的孤独气质,蕾梅黛丝的死让本应沉浸到幸福中的他重新回归到孤独寂寞之中,然后是战争,战争将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承受了太多而变得麻木不仁、落入孤独的襁褓中的孩子,上校的故事,也是许多人的故事,他们曾干出一番事业,却家道中落,*终陷入孤独,再孤独地死去。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书中主要人物之一,因为奥雷里亚诺,整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战争结束前,后半部分就是战争结束后。前半部分的内容主线是在讲奥雷里亚诺参加战争的事,因为战争,让马孔多升级成为市,给马孔多带来了政府,正是有了前期的政治环境,才有书的后半部分香蕉公司到来后马孔多的繁荣和家族的兴盛。
关于《百年孤独》这本书,只有认真读它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孤独意境,我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不会写那些优美的句子文章,所以只能写一写我对于书中人物的分析,好让人更好地理解书中的人物,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孤独呢,只有自己能体会却无法诉诸语言的情感,终究是给自己添了几分苦涩。
*后推荐一篇我看到的一篇写得很好的关于《百年孤独》的札记CV4916626